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4

「月亮背面」對小說創作的啟示

書在燃燒

 

月相國

(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

 

 

 

 

 

 

 

 

 

 

 

 

 

 

 

 

 

 

 

路上遇見年前小說創作坊的學生,他問我:「老師,你自己開班嗎?」過去一直是圖書館邀請我搞的,何來自己開班呢?這不是我的風格。他於是說,「但有一個叫做月亮背面寫作坊,當年你不是在圖書館演講過這個題目的嗎?」我重申這個寫作坊與我無關,笑著回應:「沒有註冊,人人都可以講的,是不?」

 

回憶起來,那應是2007年那屆小說雙年獎的「小說面面觀」演講會上,我已提出,從月亮背面領悟出,跟小說創作兩者之間的奇妙關係。我認爲,寫東西,不難,眼見的,筆錄下來,觀察力強,就像相機一樣,看見什麽便拍下什麽,可是,這是不夠的。所以才出現一些圖片修正的軟件,要在原來拍下來的照片左改右改才達到創作者心中的境界。不滿足眼前看到的,創造心中虛擬的。

 

大家都知道,月亮的另一面,地球上人類是永遠看不見的,

但其陰暗面,兩者合而為一,才是月亮的整個實體。我一直相信,凡是看不見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我是指眾人看不見,唯獨你能看得見,不但看得見,而且告訴大家,你看得見的到底是什麽。正如你面對一個人,不要停留在對方的臉上,要看穿它,直透內心之深處。這個創作過程,共有四個階段:(1)有中生有;(2)有中生無;(3)無中生有;(4)無中生無。

 

第一項,容易,擺在面前有什麼便寫什麼。第二項,實在是不夠的,要從中找出背後虛擬的一面。到第三個階段,又要從月球式背面的虛擬中追尋其本體,即是說你要講出你要講的東西。最後,再從無中生無,纔是最困難的。偉大小說家纔有這個非凡本領。從提煉過的無(虛擬),創造新的虛擬本源。這個本源纔能說明你心中創造物的真正實在,那是你的獨創,由色彩、線條以及肌理所構成的生命體,與你同在。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讀書南話

小圈子的文學藝術是正常現象

書在燃燒

 

 

images

(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

 

 

 

 

 

 

 

 

 

 

有人提起文學,我笑而不答。若再追問什麼是詩,什麼是小說,我更會抽身而退。自己回答自己,今時唔同往日了。從前,我還會耐著性子,談一些。今天,老實說,唔識點講下去。

 

好怕好怕人家稱呼我老師。過去,在那些場合,我只是談談本身的創作經驗,沒有動機要教一些什麼。我總愛說,你喜歡寫,自然會寫下去,同樣,你不願意時,上多幾堂,都不會出現奇跡。

 

香港的文學生態?幾乎無生態可言。無論多了大會堂,多了圖書館,多少文化活動,包括乜乜比賽,乜乜講座,難見春色。文學仍是一個小圈子。或確實一點,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小圈子。舊有舊山頭,新有新山頭,各有地盤,自我陶醉,或自得其樂。奇妙的一個現實在:他們並不肯承認是小圈子,明明是碎石拋在湖面吧了,就形容爲漣漪遠及彼岸了。更死也不相信:眼前的社會根本對藝術冷感,並不需要文學。

 

不少詩人作家開班,頻頻舉辦詩朗誦,甚至亮相開咪等等,必會帶來一些作用吧?不想扮演潑冷水(哈哈,不是淋冰桶)的角色,幾十年的觀察反映出,依然是拋石的動作,同一個湖面,分別在拋石的人換上了名字而已。拋石的人永遠把湖面幻想成海洋,或把碎石幻想成巨峯。

 

詩人、作家或其他藝術家,不把私密性的時間花在創作上面,反而擔當起公共性的教育責任,這是什麼?這是百分百進行磨損及浪費自己的才華。正如某一個世紀,文人寧願投身政治活動,成爲服務主子或群眾的工具,根本遠離了文學藝術的本源。

 

文學藝術是一種自發性的革命。古人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即是說,每一個年代,才人有就有,無就無,不是機器的產品,按時出廠的。面對這個妖風邪雨的年代,文學藝術更是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圈子。不必把使命放在肩膀上,閉門讀多些書,堅持創作下去,這纔是我們真正的挑戰。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左思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