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2

從2012年暢銷書名單看大眾 閱讀的方向

20121230_235122

書在燃燒

2012年閱讀眾生相
(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 30/12/2012)
崑南

時光飛逝,2013近在眼前.過去一年,到底有什麼創作小說,值得推薦呢? 與出版有關的網站都紛紛推出名單,有長有短, 大部分瀏覧之後,筆者認為The Week 所選的最佳小說名單. 最具特式,雖然只得五部.
名單上,高踞首位的是Bring Up the Bodies (Hilary Mantel), 代表了傳記體裁的古典書寫,而且,作者一年兩屆奪得書人獎外,入選十大暢銷書榜, 確是難得的紀錄.
第二部是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Ben Fountain),代表了具時代色彩的小說, 伊拉克戰事背景,跟前者對象是英國舊皇朝的傳奇人物作一對比, 是十分強烈的.
第三部是NW (Zadie Smith ), 不是重寫歷史,也不是紀錄歷史,而是代表頗具野心的純文學創作.
第四部是Gone Girl(Gillian Flynn ), 代表了電子出版中稍具文學氣氛而令讀者接受的作品.
而最後一部Building Stories(Chris Ware)有點出乎意料, 是裝置在紙皮盒內以圖畫為主的作品, 代表了未來繪圖小說進入文學領域的可能性.
所以,筆者就覺得如此挑選,的確頗具心思,細心的讀者從中可以窺看英美出版界今後的走勢. 當然, 這也不是The Week 主編的個人偏好, 而是參考以下頗有份量的報刊( The Atlantic, CSMonitor.com,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Newsday, The New York Times, NPR.org, O magazine, Publishers Weekly, St. Louis Post-Dispatch, Slate, Time,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後篩選出來的.

其實,在商言商,2012年內最燦爛的明星,就是全球勁銷六千萬本(包括紙版與電子書)的「格雷的五十陰暗面」,它的誕生稱得上一石激起千尺浪,銷量固然破盡以往一切紀錄, 目前為止已有四十國文字譯本, 電影版權更不用說,還掀起了「媽咪色情」(Mommy Porn) 的熱潮. 如此受歡迎, 必然有過人之處. 文筆流暢是肯定的了,對於男女間的性愛心理發展過程,有極到肉的描述,頗引人入勝.
說起來, 此書一紙風行之後,跟風之作接踵而至, 共十多本,其中一本,名為 「格雷的五十間棚屋」(Fifty Sheds of Grey) ,把Shades改為近音的Sheds, 竟然上了暢銷榜(兩周內售出4,1000 本). 內容真諷剌,寫主角妻子讀了「格雷」原書後, 性情大變, 要求他也來性虐行為, 令他疲於奔命, 為了平衡心理,在棚屋內同時與其他女子鬼混,過著縱欲的痛苦生活.
從上述現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大眾的閱讀口味,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 劣幣驅走良幣, 嚴肅文學作品的命途多舛, 看來勢難避免.
再從各方所選的十大小說榜, 就更更明顯了. 目前,亞瑪遜已成出版界的龍頭大哥, 也不由行內人不服, 最近消息公布, 在CyberMonday(美國人的周年商品推銷日,通常是11月感恩節後開始)一天之內, 人們在亞瑪遜網購的數量, 竟達27,000,000,即是每秒鐘平均售出306 項, 好不利害 .(所創立的電子圖書館,一年內借閱的書,也從75,000 冊急升到 250,000 冊以上.)所以, 由亞瑪遜公布的暢銷書榜,其代表性, 是不容置疑的.
以下便是2012年內的十大暢銷書榜:
1. Fifty Shades Freed: Book Three of the Fifty Shades Trilogy ( E. L. James )—-「格雷的五十陰暗面」第三部.
2. Gone Girl: A Novel( Gillian Flynn)—-奇情犯罪題材.
3. Fifty Shades Trilogy: Fifty Shades of Grey, Fifty Shades Darker, Fifty Shades Freed 3-volume Boxed Set —-「格」書三部曲合集套裝.
4. Bared to You: A Crossfire Novel (Sylvia Day)—-浪漫性愛路線.
5. No Easy Day: The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Mission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 (Mark Owen)—-追殺拉登內幕,投機之作.
6. The Marriage Bargain :Marriage to a Billionaire ( Jennifer Probst) —–交易式婚姻, 流行小說典型格局.
7. Reflected in You: A Crossfire Novel ( Sylvia Day)—–續集一樣受歡迎,點到你唔服?
8. The Racketeer( John Grisham)—-五名法官被殺的懸疑故事.
9. Defending Jacob: A Novel ( William Landay)—-另一本以法庭背景,審判學童謀殺的情節.
10. The Innocent ( David Baldacci)—-官方殺手殺錯良民的離奇故事.

在這張名單, 兩名流行性愛題材的作家, 便占了四個位置, 其他的都是以打殺血腥為骨幹, 如此單一性, 我們可以期待一些什麼呢?
也許讀者會提出一個問題, 過去的歲月可能會好一些吧? 對不起,恐怕仍令大家失望.
過去五十年來最暢銷書榜, 十名中,除了一頭一尾的聖經和「安妮法蘭克日記」(Diary of Anne Frank)外, 其他的包括「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系列」,「達文西密碼」,「飄」,「魔戒」,「煉金術士」以及絕對「騎呢」的「毛澤東語錄」. 半個世紀到今, 都是這類流行貨色主場, 熱愛嚴肅文學的人士, 到底死了條心未呢?
(資料來源: http://www.squidoo.com/mostreadbooks)

其實,這個問題, 提出了等於沒有提出. 理由很簡單, 始終記得老媽子的話,「一樣米吃百樣人,各有各造化啦.」對了, 你有你看流行小說,我有我讀文學作品, 後者從來都明白, 小眾與大眾的分野, 各不相干,各自修行,正如眼前的社會, 有人為賺錢埋沒良知製造地溝油, 也有正正經經的商人不會冒這個險.
日前與友人談起今昔書局不同之處,他說,「從前入書局可以隨時拿起書便翻, 現在本本都用玻璃紙包裝密封, 如像戴上了安全套, 令我無法與它們交媾.」說得認真幽默抵死. 筆者這樣回答他: 「不過,你惜書如命, 無論如何你都會賣的啦.」我意思是說, 愛上了文學, 就是一生一世, 處於任何惡劣環境, 都不會受影響的. 文學家繼續創作, 愛好文學的讀者繼續捧場閱讀. 在文學國度裏, 大家都明白質與量,或個體與集體間之差別.
今年筆者的閱讀對象, 集中外文書籍. 有關中文的,恕我無法推介什麼.就算外文小說, 也只能推薦三部, 它們都是今年內出版.
首選是「紅外線」(Infrared), 作者是Nancy Huston, 今屆Bad Sex 獎得主.書名取自主角愛透過紅外線菲林相機拍攝去看世界.寫作技巧奇特,我,你,他三個角度穿插敘事, 非但不會令思維混淆, 反帶引讀者進入一個藝術,性愛與人生糾纏不清,卻風趣盎然,充滿哲思的世界.運用意識流手法,如魚得水,閱讀過程非常舒服.
2/ 「原始之光」(Ancient Light),作者是John Banville. 在我眼中,他無疑是當今文壇數一數二的語言大師. 說起來,真有趣, 原來這也是三部曲之一, 主角是他過去兩本作品 Eclipses 和Shroud 同一個人,而這本女主角名字是格雷夫人. (這不就是與「格雷的五十陰暗面」相似嗎? 格雷只是換了性別, 而「格雷」也是三部曲, 不過, 暢銷方面當然是天淵之別了.) 男主角回憶年幼時如何迷上了大他廿年的格雷夫人,一段回憶扣上另一段回憶,叫人想起象牙球的結構. 去年的一本Enright Anne寫過「遺忘的華爾滋」(The Forgotten Waltz) 也是寫不倫之戀, 但是女戀男, 另一番滋味. 如果是今年出版, 筆者也會選.
3/ Zadie Smith一直是我心儀的女作家, 她多次失意於書人獎,只能歸咎於命也. 其實,她的文筆出眾, 非時下暢銷女作家能望其項背. 從2000年的 White Teeth到今,她只撰寫過四部小說, 對上的一本On Beauty, 已是6年前的了,可見她在創作上的認真態度. 閱讀她的作品, 如果對傳統現代主義仍有綣戀(筆者正是),必然是個大享受, 在這本新作NW(書名是指倫敦市西北地區), 便有大大段的詩意獨白, 字行間的意識流, 就有「優力西斯」的影子, 單是一棵樹的形狀,作者便發揮了一整頁.

最後, 魯西迪的Joseph Anton 面世, 值得一提, 不過,這是回憶錄體裁,不是小說創作範疇, 就無列入的必要了.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observation, 文壇哈哈鏡

2012年書業出版界巨浪滔天

600x400_1334537182_suicida

書在燃燒

2012年書業出版界巨浪滔天

崑南 (di f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

本文見報之日,世界末日之預言不攻自破.2012年也很快成為過去.回顧這一年,一點也不簡單的一年,因為整個世界的確在急劇變化中,其中電子技術冒起,出版界再不是昔日的面貌了.
隨著電子裝置流行,大眾閱讀習慣正一天一天地改變中.手機,平板電腦不斷推陳出新,實體書之生命,明顯地在萎縮中.一本書的出版,如果不包括電子版,銷路肯定受影響.「雷格之五十陰暗面」(Fifty Shade of Grey)面世,一雷天下響,一位出版商的話就反映出舊式出版辛酸的一面:「此書的銷量超過這世紀以來所有文學名著的總數目.」
英美各大出版商密謀如何在電子出版渠道分一杯羹,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些是合併方式,另一些索性全力投身發展電子出版.出版界老手 Mike Shatzkin去年就高呼印刷業面臨從未出現過的危機,預言2012年有目共睹了.同時,書商經紀營生也大受威脅,因為self publishing (個人獨立出版)愈來愈普遍,電子技術帶來的方便,隨時搖身一變為作家,不受書店發行上架的掣肘,這將成不可抵擋的風氣了.事實上,已出現這類書的排行榜了.
電子革命也嚴重影響新聞傳媒界,不少大報如「紐約時報」便考慮電子版收費形式經營了.報業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失意於英國,消息傳來,他的王國可能移師美國,再戰江湖,報紙雜志電子化,,大執位的局面可以預見.
魯西迪的Joseph Anton 這本回憶錄出版,無疑標志著書寫自由之最後勝利,可是,書寫界未來的陰暗面,可能比「格雷」還闊大.除了電子出版較有利於流行刊物外,例如,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事實,就看不見走出隧道口的一點光.魯迪西公開批評因面對強權而沒有勇氣為劉曉波說話的莫言只是”Patsy”(懦夫)一名,加上羅夫退出文壇,反映嚴肅文學日漸式等等,也算是一葉知秋吧?此外文壇另一個趨勢:由於繪圖形式的小說(graphic novel)在書獎中獲獎,地位大大提高了.即是說,今後文字書寫力量又弱一環了.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讀書南話

對「末日的怪異」的「怪異」意見

20121223_202541

Animal Form 「末日的怪異」,是實驗劇,全程由演出者誦讀文本為主而展開整個故事.
文本的書寫,與舞臺美術設計(布幕上的畫作,臺上的立體裝置,留下深刻印象),做足一百分.演出者都十分投入.

作為關注藝術的現場觀眾之一,反映一下觀後的意見.

首先,認為內容太過「充實」,塞入太多要講的東西,但同時,也因此而令人覺得有點淩亂,主要原因是過程中不同人物同時走來走去,聲音來自四方八面,結果令在場的觀眾的集中力分散,無法一邊看場刊,一邊投入進行中的劇情,這一來,無疑等於減低了劇場的效果.

不過,最重要的是(這當然是我個人的觀感),全程製造不出高潮,無論人物如何走動,配以音樂與歌曲,或其他道具,都帶不出一個戲劇性驚喜,只不過走馬看花式,沒有一個適當的停頓時間,或過場氣氛,讓觀眾咀嚼與思考.

建議是過程中,不妨加插一些人物的對話,或加強一些視覺效果,例如,提及的各種動物造型,可嘗試借用錄映影像或模型實物來深化表現. 其實,既是實驗劇,結尾不能掉以輕心.可惜,畢竟未免太弱了,仍然依賴一大串文字,由演出者齊齊念出,老實說,這樣的收場只令參與者(即是觀眾啦)難避免有點疲累了.

重點在:全劇不是沒有值得要傳達的訊息,而是訊息太密太多,觀眾無法在如此無從集中精神的情況下一一接收(並非明白或不明白的問題,因為還未接收,又何來明白與否呢?).當觀眾之後回家仍有興趣追看場刊時,才努力嘗試回味的話,正如主持人所說,可能一切已太遲了.

「讀出劇場」,外文為Readers Theatre,或 Chamber Theatre.
所謂Activated Story Theatre, 說明了「讀出」,即Reading out的重要性.於是,在演出過程中,演出者讀腳本時,聲音必要清楚,音響必須保證完整地傳入觀眾的耳朵中,這樣,才可以把整個故事接收過來(Activated Story by reading OUT).由於每人發聲的音頻有異,也由於他們站立的地方有遠有近,要傳達完成,擴音設備是不可少的.可惜,「末日的怪異」的舞臺監督或導演(?)沒有兼顧到這一點.

本人是戲劇門外漢,一已之意,得罪之處,敬希見諒.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observation

歷史時間的終結,非世界實體的消失

12月21日當天的星圖

12月21日當天的星圖

早在2010年,我已構思撰定與末世有關的書,直到2011年才有機會,5月完稿,7月出版,轉眼間,所謂瑪雅預言的世界末日,過了幾天,就在眼前。
全書的要點在指出,我們面臨的是人類歷史時間的終結(THE END OF TIME),而不是世界實體的消失(THE END OF THE WORLD)。
這一年半以來,天天目睹身邊事和世界不斷的變化,一步一步地朝著12月21日前進。世界的確變了許多,對於不少人,可以肯定地說,你們也變了許多,包括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對人生的看法等等。
《2012:我在那裡》出版至今(三三堂文化出版),可以說,在見證著2012年大大小小的變化,個人的,世間的。是的,世界沒有消失,但,世界再不是昔日的世界了。而你,也不是2011年之前的你了。

以下是這本書的序與引言,如果大家在原書讀過,也不妨重溫一次。未讀過的,21日之前,花點時間讀讀,也許真的帶給你一些啟示。

*   *   *   *

不妨先坦白說,這部書不是什麼純學術性著作,而是我醞釀多年的「創作」。不是指詩,或小說這類的創作,而是心靈對外邊世界起伏感應後的成果。好像一具輻射量測器,在身邊發出嗶嗶聲, 愈來愈響了。
如果不決心動筆,我會無法靜止下來。我的構思,本書共分 8章+1附錄。8+1章的內容,可以連貫性一口氣讀下去,也可以隨心意的自由選擇。順便提示,筆者已盡所能帶讀者淺入深出,如果大家對占星已有基礎上認識,閱讀時肯定會順暢一些,

本書內容與2012年有關,更與此刻翻着本書的讀者有關。2012 是眼前這個時代的關鍵年,筆者會從深層次的神秘文化角度,逐點 帶大家探討一個近在眉睫,卻仍無從得知的未來。不過,且讓筆者 先從大家熟知的卜戴倫(Bob Dylan)講起。
今年,就是今年2011年,代表60年代的傳奇民謠歌手卜戴 倫,69歲高齡仍不甘寂寞,展開一次東南亞巡迴演唱會。但時代不 同了,他沒有唱當年反戰歌曲,Blowin’ In The Wind 和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相信大家都難忘其中那幾句歌詞:「你還是 最好開始游泳 / 否則你會像大石般下沉 / 因為時代正在轉變之中。」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9年8月15至18日,在美國紐約州貝塞爾(Bethel)舉行了 一個經典的胡士托音樂節,40萬人湧至,這是一直被視為60年代搖 滾樂壇神話般的4天,當年他們宣揚和平與愛,渴求改變世界,建 立烏托邦,標誌60年代嬉皮士精神。42年過去了的今天,當年焦點 人物之一卜戴倫再次現身,料不到竟是回頭對樂迷說,過去一切只 不過是Blowin' in the wind,如風吹過,轉瞬便消逝了。正如年 前,他授權拍攝與他一生有關的電影I Am Not There,好吊詭的自白:對不起,其實我不在場。
問題在:他怎會不在場呢?導演找來6個演員來演繹他,也不 能辯說他不在場的。從他當年唱過的歌,而今天他不肯再唱當年 的歌,從在場而偏要說不在場,正正讓我們目睹The times they are(really)a-changin',時代的的確確正在轉變之中。

我們面臨的世界,42年來,太多的變化了。而這些變化,一年 比一年像一輛猛踏油門向前衝的車,大家想知,這輛車,將駛往何 處呢?目的地是哪裏呢?明年就是2012年,瑪雅長曆(Long Count Calendar)預示的人類文明終結年,屆時真的車毀人亡,還是平安 度過,到達另一個地方呢?
「天垂象,見吉凶」的話,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上》,所謂天垂象,並不是單方面的。西漢名儒董仲舒主張天人合一:「古之造 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 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 是?」
但我們不必拘泥於他的說法。事實上,這個所謂「王者」, 正確的解釋,就是包括你、我、他,所有萬物之靈的眾生而已。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確具有取天與地,貫而參通之的能力。古人敬 天,不外相信世上萬物都以天為坐標,而從這個坐標出發,我們可 以參通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所謂吉凶,不外指宇宙間,地球上的正 負能量吧了。
外國也有類似的思想,Hemes Trismegistus的哲學,便提出 過As above, so below, 換一個說法,也是As within, so without。 大宇宙,反映小宇宙之意,反之,亦然。世上萬事萬物,雖緣起緣 落,也不離互通、互修、互合的過程。
不知天,無法生存
天文是最古老的學問,只要大家稍為涉獵人類文化歷史,都看 到這個事實。任何古老文明的核心,都離不開了天文知識與記錄。

可以說,不知天,地球上的人類根本無法生存到現在。今天的天文 科學,其源流就是古代的占星大法。
瑪雅長曆既然是根據天文而推算,我們也可以順理成章,以其 人之道還治其身,拆解其中奧秘。
2012,已成現世共識的符號,一個多義的符號。正因為是多義,帶給我們一連串懸念。有關2012的書籍,在坊間,隨時可以找到數十本。外文的,翻譯的,中文的。內容五花八門,目不暇給之餘,卻令大家無所適從。2012年,我在哪裏呢?本書就是基於天文 的科學數據進行解密,從今年2011過渡到2012年,短短的17、18個 月中,如何面對世紀巨變,學習在一個安全模式下,打開讓自己自 由呼吸的一扇窗。
到今時今日,從量子技術中,我們學懂了把難以想像的,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抽象概念,轉化成現實的具體裝置。即是說,驟 看之下,似是虛無縹緲,原來在雜和的現象中,具有各種可能的實 在性,同時它們是相互交疊,相互組合,最後衍生出一個陌生卻切 身的結果。
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明白,現代科學的目的,就是要瞭解自 然,這不光是為了純粹認識上的需要,而是為了能夠更進一步開發 和利用自然。人們這樣做,機械的傳統科學家們一心一意企圖駕馭 自然,其實,這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眼前的自然,我們並未正式 瞭解,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還未具備足夠全面的智慧,容 許我們肆無忌憚地向自然挑戰,指東點西。

從人類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占星學已具備足夠的天文智慧,參與從事逐步瞭解自然這龐大的工程的架構。在這 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宗教情操,但不是宗教,也需要信仰意識,但 不是迷信。當我們理性地認清這個現實環境(也是我們迫切地面對 的現實環境),我們才可以踏前一步,去瞭解大自然的本體。而所 謂現實環境,已不是從前物理世界那般斬釘截鐵,黑白分明。量子 技術,偏偏打破舊有的局限性,相反地,帶大家進入一個自然界中 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的物質,導致一個令人驚奇的不確定的關 係:粒子像光波和水波一樣可以產生干擾性圖樣。
也因為如此,可以容許我們不再否定不同的可能性,認真地投 入探討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奇異現象。在眾多不同的可能性之中, 時間足以證明,占星學足可以佔有一個頗為重要的位置。

本書不是量子科學專論,絕對不是,也無此必要。筆者引用量子理論,只是提供量子對世界的嶄新看法,不再依賴有規可循的古典物理之現象,較傾向於一個微觀粒子結構的宇宙概念。
筆者遵守上面的方向,從三個基礎層面切入:
其一,11這個神秘數字帶來什麼的啟示; 其二,日月食等行星現象對地球人類的影響; 其三,彗星歷史性軌跡所透露的星宿信息。
當我們步入這個歷史性2012年的關鍵時刻,如何面對才是呢? 眼前的未來,2013年真的不會出現嗎?我們將會從12個星座設身處 地,如何克服心理上帶來所有的困難和障礙,自信地迎接另一個大 時代的降臨。
其四, 面對2012年,我在哪裏?
因為時代正急劇變化中,卜戴倫的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本意消失匿跡了。我們不妨聽聽另一首由矢野千代 為《暗黑編年史》唱的Time Is Changing吧:
只有強者 才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 在這兩個世界夾縫之間 找到我們的路 太陽會升起 戳破天空 當這個奇瑰的世界散發光芒
(Only the strong ones can stand the test of time Caught in between these two worlds Finding our way The sun will rise to pierce the sky When this wonderful world start to shine)
是的,只有強者才找到自己的路。也正是強者,處變不驚,他 們會明白,我們要尋找的東西,不是向東,或向西,什麼方向也不 是,而是本來就在我們的心中。
近讀孟子《離婁下》之「天下之言性」章:「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苟求其故的「 故」,就是指原故,根由,有了數據之根由,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本書之目的就是幫大家「苟求其故」,是否末世之日至,也當可坐而知也。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observation, 占星轉載

美國文豪封筆敲響文學喪鐘

IMAG0011)

美國文豪封筆敲響文學喪鐘

書在燃燒 (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16/12/2012
崑南

2012年快告終了。筆者個人認為世界文壇最傷感的事件,莫如菲臘羅夫(Philip Roth)公開宣佈封筆事件。明年3月他便80高齡,畢生作品31部(第一部在1959年出版)他對法國雜誌記者簡簡單單說:「老實說,我完蛋了.我內心對創作的爭扎也結束了.」但聽來相當沉痛,熟悉他的友人都知道,在他過去的生涯中,寫作一如呼吸,不能停止的.而事到今天, 作此決定,總給人有斷臂式悲壯的感覺.
羅夫一直創作不輟, 過去10年內,其中仍有好幾部佳作作,如 “Sabbath’s Theater,” “American Pastoral,” “The Human Stain” and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等. 羅夫最近透露,其實,2010年寫完 “Nemesis,”便想宣布退出文壇的了,但他仍候多待一段時間, 最後還是要說,「我想說的東西都說完了.」有人猜測可能由於健康的影響,事實並非如此.雖曾做過一次背部手術後,目前他的精神狀況很好.
最大的原因,是不是「江郎才盡」呢?他本人也這麼承認:「寫作帶來挫敗心情,天天都出現.說起來,有點丟臉.這像打棒球,三分二時間都擊不中.寫了幾頁覺得不滿意,便隨即丟了,很難面對的事實,不能讓它繼續這樣的.」
筆者覺得羅夫最大的鬱結還是他的江湖地位始終「不紅不紫」,十年來,次次入圍,都未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為美國文壇老將,對他評價稱得上「唔上唔落」,他覺得他的存在不再屬於這個年代.最近他澄清他從未說過小說已死,死的是讀者對文學作品閱讀的興趣吧了.他認為,電影,電視與電腦,才是文學的殺手.「我終生投身寫作,到了今天,已受夠了.」聽來有點負氣的話, 令人心酸, 我們面臨的時代,文學創作只是一枚面對高牆的雞蛋, 大家真的同意嗎?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文壇哈哈鏡